上海择校|上海新中考新政解读及择校思路
2023.10.11 657 0

中考新政,对于未来中小学发展之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先从规划和择校角度分享一些基本的观点。上周发布的中考新政,对所有家有学子的家庭来说都是一场不小的震动。不论是即将经历小升初的小学生,还是将要中考的初中生,都非常关注此事。
“中考新政对我有影响吗?有多大影响?未来我该怎样调整发展规划?”本文就从学生角度为大家梳理新政要点、主要影响及其对策。
中考新政要点
从公布的文件来看,中考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群
2021年中考的学生,初中的毕业条件受影响,高中录取不影响。
2022年中考的学生及之后的学生,全面改革。
也就是说,2022年中考及以下年级的学生,需要密切关注新政。
2、科目与分值
现在的中考,考五门,满分630➔改革后的中考,考十门,满分750。
看起来多了很多科目?会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
不会!因为新增科目并不激化竞争。
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
这三门,都是日常+开卷考。只要学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拿到分不是难事。
跨学科案例分析
主要是地理和生物。案例分析这种主观题,考的也多是日常积累和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拿到高分靠刷题没用,重要的是理解。
物化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重点在于规范操作。再加上一年可考两次,学生也无需有压力。
因此,虽然新增了科目,但灵活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并不会对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门科目的重视程度。
有理由猜想,这样设置的目的,更多是着眼于未来高考的3+3选科,让学生在选择科目时能更有依据。
3、招录批次
这是这次改革最引人关注的要点,也是与各位小升初家长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部分。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所谓的名额分配到校,其实就类似于目前中考正在实施的名额分配制度。而名额分配到校,其实更像实行了十几年的零志愿。
小升初影响
正式公布的政策,最让大家疑惑的,莫过于“名额分配到底给谁”?
政策原文里,用了“不选择生源的学校”这一表述。
什么样的学校算是“不选择生源”?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但根据相关采访和问答,这绝不同于之前网传“只给公办不给民办”的简单粗暴。并且恰恰相反,民办也是可以参加的。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民办学校为什么好?主要原因有二:
1、教得深,迎合高中自招题型
为什么民办初中考上市高中人数特别多,因为眼下市重点招生计划的40%,四校超过50%,都是通过自招录取的。
*部分学校招收少量艺体特长生,因此总人数可能和实际有出入。
自招考试是高中自己命题的!就算内容不超纲,难度和题型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民办学校会迎合自招考试的内容进行“抢跑式教学”。公办初中要照顾进度,教学重心还是以中考为主。
此外,部分学生对中考和自招的重视程度目前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民办牛蛙基本上初二的暑假就开始专攻自招了。因为自招一旦被预录取了,中考只要到控分线即可。
一个是复习了一年甚至更久,一个是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这两类学生一起参加自招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2、生源好
2018年,小升初尚未实行“公民同招”,民办初中依然可以先掐一轮尖,把好学生都招过去了,生源优势注定了民办初中的起点就高。
那改革后,民办初中这两个优势还在吗?
第一,超前教学的抢跑优势基本不复存在。
改革后,自招考试一共50分,和中考的750分相加,按满分800分排序。50分的,占总分的6.25%,不管自招考啥,不会对是否录取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改革后,公民办的教学重心,又重新回到了中考本身。
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民办顶多抓得紧一些题目刷得多一些,但至少考的东西都是学校里教过的,不会出现 “公办学生去自招考试发现题目都看不懂”这种不合理现象。
第二,生源质量或受影响。
未来纸笔测试肯定是严禁了,目前尚不确定“面谈”算不算“选择生源”。哪怕面谈可以进行,如果光凭短短十几分钟,做一两道口奥、飞花令和英语问答,真能完全看出学生的水平?
这样选出来的生源,当然大概率上还是会比“来者不拒”的公办要好一些,但是好的程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悬殊。
规划建议
在谈择校之前,先请大家记住:强者恒强。有能力考上四校的,前1%的孩子,不管在哪读书成绩都不会差,牛蛙去哪都是牛蛙。
所以,有能力去最顶尖民办的,该去还是要去,不管有没有名额分配。因为和最优秀的人当同学,你的提升是全方位的,绝非只有成绩。
至于其他人,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原本对口的公办初中,和自己目标初中的情况,大致判断,是否需要择校。
好在2018年小升初不实现公民同招,对口初中还是可以保底,因此整体来说,大家还是可以先去考一波小升初,但思路又有所不同:
对口初中好,目标民办好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会很多,毕竟上海热门的公办并不多,并且高度集中在黄浦、徐汇、浦东、闵行
特别是黄浦,区内最好的三所公办大同初、格致初、向明初,都是有高中部支撑的,而本区的民办也不算特别强势,公民办差距不大。对这些区的学生来说,未来优质公办可能完全能与民办抗衡,甚至赶超。
对口初中不好,目标民办好
假如说,你对口的本身就是本区比较好的初中,而你自己能力也很强,目标也是全市前十的民办。那其实还是有必要去拼一把的。毕竟一所好学校和好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极其有利的。
对口初中不好,目标民办一般
如果本来对口的初中一般,但孩子本身成绩也一般,其实考民办的意义并不大。
这次新政,得利最大的便是普通的初中,也就是很多家长看不上的“菜中”。未来,“鸡头”比“凤尾”进入市重点高中的机会更多。与其去一所原本也不怎么样的民办苦苦挣扎,不如干脆对口。
对口初中好,目标民办一般
如果目标只是二流的民办,但对口初中还不错,还有没有必要去考民办了?
可以考,但不妨试着把目标定高一档。
首先,因为有好对口,所以有后路了。在不实行“公民同招”的前提下,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新政后,报考民办的人数势必会受影响。并且如果真的不实行“学科测试”,其实对普娃来说反而机会增加。
所以,不妨试试去报一所你原本没把握的一流民办,考上了自然欢喜,考不上也不用可惜,好公办的出路不会比二流民办差。
总体来说,新政对于有效遏制择校、降低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还是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