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升初SMK变成一场骗局:假考坐不下,黄牛卖票忙
2025.10.09 54 0

你不拼,孩子就输在起跑线?
你拼了,可能连起跑线在哪儿都不知道,甚至跑进了别人搭的假赛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手机,成了接收“神秘信号”的电台。各类教育机构和自媒体大V,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频频发布摩斯密码:
“明日有行动!”
“今晚8点,不见不散!”
“最后一批秘密名额,手慢无!”
等你心焦火燎地找到“接头人”,换来一个神秘链接——“XX名校定位考”。
搞了半天,原来是考试啊!可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叫“考试”呢?你猜,我猜,大家心照不宣。
于是,教育黑话开始满天飞:“诊断”、“评估”、调研”、“定位”、“选拔”……名头换得比翻书还快,本质却都是同一场——换个马甲的“摸你考”。
但今年这届家长和孩子,最大的悲哀还不是这些“黑话”,而是你费尽心力参与的可能是一场“假的战斗”,甚至是一场被人精心设计的“荒诞剧”!
一、风声鹤唳下的“碰瓷式”假考
这个圈子里,最不缺的就是“风声”。某名校可能有点动静,立刻就能催生出一场席卷全城的“碰瓷式假考”狂欢
“同时不同地”:今晚七点,X名校可能有活动?好!立刻就有三五家机构在同一时间的城市不同角落,火速组织起“对标考”、“冲刺营”。家长奔波在陌生的楼宇之间,仿佛在参加一场城市寻宝,只是宝藏是空的。家长群也瞬间拉满500人,“不报课也能推荐吗?”,大家都这么想,等待着机构的审判。
“连锁反应”:一家大机构动了,其他机构绝不能落后。于是,本周末你考、我下周末也考,名字各不相同,内容换汤不换药。机构们心照不宣:不管真的假的,只要别人在行动,我就不能掉队。流量和生源,不能让他人独吞。家长和孩子则像赶场一样,疲于奔命。
二、 假戏真做的“产业链”:从黄牛到冲考
当乱象成为常态,一条畸形的产业链便应运而生,让这场“谍战”变得更加光怪陆离。
黄牛的“面单生意”:你有需求,我就有市场。一些所谓的“黄牛”应运而生,公然叫卖各大“神秘考”的入场券,美其名曰“面单”,价格从千位到万元不等,号称“一分价钱一分货”,贵的自然“渠道更硬、更保真”。殊不知,你花重金买来的,可能只是一张通往另一个“假考场”的门票,甚至是一张纯骗钱的废纸。
“冲考”大军与不够用的卷子:更滑稽的一幕发生在考场外。一些根本没有招生渠道的小机构和个人工作室,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会鼓动家长:“走,我带你们去现场冲考!”于是,一大群家长和孩子涌向某个偏僻的考点,导致原本只能容纳50人的教室,挤进了100人。卷子不够用了,座位不够坐了,现场一片混乱。主办方手忙脚乱地加印卷子,那场面,不像一场严肃的选拔,倒像一场混乱的集市。这些孩子,成了小机构向更大机构“秀肌肉”的炮灰,也是这场乱象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三、 你以为在“定位”,其实是在“陪跑”和“献祭”
在上述的荒诞背景下,多数考试的本质便暴露无遗:目的根本不是为孩子定位,而是为自己“定位”客户!
假的“初筛”:你的孩子,不过是他们用来填充数据库的一个数字,是后续课程顾问对你进行电话轰炸的“精准线索”。
假的“内测”:你和孩子严阵以待,结果发现考题与目标校风格毫无关系。考完除了收获一份“你的孩子离目标还很远”的焦虑和一份“量身定制”的课程推销,一无所获。
假的“承诺”:最可恨的是那些打着“保密”旗号,要求家长签保密协议,营造稀缺和权威感的机构。你付出的是金钱、时间和孩子的精力,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这就像你去餐厅,菜单上写着“私房定制”,端上来的却是加热的预制菜,而你却付出了现炒的价钱!作为消费者,你连知情权都没有。四、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真诚
教育,本应是最需要真诚的领域。当它变成一场充斥着谎言、投机和割韭菜的荒诞剧时,受伤的是我们的孩子和每个家庭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小小的肩膀,扛起了成人世界制造的焦虑和虚假。家长们活得像一个疲惫不堪的地下情报员,在真伪难辨的信息中耗尽心力。
我们理解竞争的激烈,也理解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绝不能成为欺骗和滥竽充数的理由!
是考试,就请坦荡地告知家长它的性质、目的。
是机构,就请靠教学质量和真实成果立足,而不是靠制造焦虑和虚假考试敛财。
我们要的很简单:知情权,和干净的选择环境。
把属于孩子的教育还给孩子,把纯粹的考试还给考试。别再让我们的孩子,在最该汲取养分的年纪,却成了别人盘中不知情的“预制菜”;别再让家长们,在爱与焦虑中,被一遍遍地当成“韭菜”收割。
如果您也感同身受,如果您也厌倦了这荒诞的一切,请转发出去。让更多的家长看见,让我们用声音,呼唤一个更干净、更透明的小升初教培环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