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些,你不爱听且扎心的上海高中转学真相!
2025.11.21 20 0

上周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听筒里他的声音充满着疲惫与懊悔:“早知道小孩转到这学校后是这个样子,之前就不转了。成绩没搞好 ,小孩还抑郁了。”
我不由地想起去年他来我们这时,那种斗志满满的样子,看上去势必砸锅卖铁也得把小孩转进目标校,我们已经提前跟她讲清楚了,孩子和目标校之间的匹配度不是很高,可他一意孤行,一心认准了这个学校,没办法,只能按照他的要求,帮忙把转学手续都办好。
明明已经“早知道”,现在又怎么能懊悔“早知道”呢?
这个家长的孩子是高中转学,像他这样的家庭有很多,都是想通过转学给孩子换一个康庄大道,可是却很容易忽视转学背后的重重“陷阱”。
一、政策围墙:有钱也解决不了的硬门槛
总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可在高中转学这件事上,很多家长撞了南墙才知道,有些门槛,你找关系、花钱也解决不了。以为前方都是路,实则处处都是“此路不通”的标识。

先把政策底线给你摆在这里:
一年只有寒暑假两次转学机会。
学期中途不予转学。
本市范围内的高中学生一般不转学。
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予转学。
起始年级第一学期以及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入。
这五点是全市的通用要求,个别区还有更加严格、更加细化的要求,比如虹口区是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学生都不能转学,户口单独迁至本区和曾在本市参加中考但选择在外省就读的高中学生,也都不可以转学。宝山区民办学校以公布的招生计划数为限,原则上不予转学。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户籍或居住证积分是“通行证”,比如非沪籍学生,父母一方需持《上海市居住证》满3年,居住地址在转入区,并且积分达到120分,才能申请转入。
还有一些其它的隐性门槛:沪籍肯定是优于非沪籍,有房优于租房;看原学校成绩单,成绩好的勉强考虑,成绩差的直接pass;转学要参加转学考,考试超纲是常事……
所以说不要想当然地就脑子一热屁股一拍就去转学了,先看看孩子是否符合政策要求这个“及格线”。
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你可能以为,孩子在老家上重点中学,转学到上海,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不好意思,在上海高中转学一般都是降档转学,“向下兼容”,这个过程还产生巨大的落差感。
师资和课程的差距是最磨人的,课程进度不一样,讲课侧重点不一样,学校管理方式不一样。之前有个学生转到上海一所普通区重点,第一次月考才考了45分,听说是原学校会重点考察拓展内容,但新学校压根不怎么教,他就适应不了这个教学模式,慢慢没了学习劲头。
除此之外,升学资源的差距更是一下子拉开了,原先优质的高中可能会有更好的向上对接的资源,而普通学校,在这方面就很欠缺。

对于高中孩子来说,除了课堂,课外也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一件事,不过高中学生社交圈形成的早,转学生过去除非情商特别高、社交能力特别强,不然很容易被排斥在外。虽然我们说要专注自身,专心学习就好了,但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向外探索的发展期,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这不是阻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吗?学习哪有健康重要!
所以,当你执着于给孩子转学校,结果却在转学后失去了优质师资、升学资源、社交支持,那它还值得吗?
三、孩子的隐性付出
家长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产生焦虑,给孩子转学,在你眼里,可能只是成绩的变动,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整个世界的变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力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交压力,除此之外还有身份标签的变化。假如是从差校转进重点校,孩子在原学校可能在中上游水平,转学到了新学校,很有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成为“差生”,自信心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反过来,从重点校转进菜小,孩子可能会因为考得太好,也会被孤立。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这些情况出现失眠、厌学、看不上学校以至于拒绝上学等等的情况。
通勤和作息的改变,也可能会消耗孩子。我们之前有个家长,想着坐地铁也方便,给孩子跨区转学,结果孩子每天要早起四十分钟,本来高中生的休息时间就很宝贵,这一下子浪费在通勤上了。没俩星期孩子就撑不住了,一家人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

所以说,在忙着给孩子规划好的升学路时,有没有和孩子仔细谈谈,他真的想走着条路吗?
最后要说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引起家长的焦虑,也不是说劝家长打消转学的念头,如果真的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转学或者真的有机会进更好的学校,那肯定还是要选择往前冲。尤其是专门落户上海就为了孩子能以上海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家长,趁早不趁晚,能初中不高中,能小学不初中。

我只是希望家长在看清所有的问题后,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仔细权衡利弊后,做出正确的、理性的选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