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学资讯 正文

四校变三国杀,第四校如何破局!

上海择校升学转学

在上海家长的升学字典里,四校始终是金字塔尖的存在。

但最近两年,这个曾经稳固的王者联盟正在改变,交附与三校的差距逐渐显现。

上海高中的顶层竞争,慢慢从四方争霸变成了三国杀的格局。

交附的顶尖升学表现已明显落后于其他三校。

从今年的高考成绩来看,清北率、C9率和985率交附都是落后于其他三校的,在这个核心高分段中显得存在感不足。211率虽然可观,但它应该反映的是四校的底线而非上限,无法体现四校在顶尖人才培养上的真正差距。

如果说高考是终端检验,那么学科竞赛资源和生源供给就是源头活水,而这两方面,交附正面临双重挑战

在学科竞赛这个学霸试金石领域,四校的分化就更加明显了。

交附在数理化竞赛榜单中,始终缺乏能与上中、华二抗衡的亮眼表现。

竞赛成绩的差距,本质上是顶尖生源培养模式的差异。

交附是四校中嫡系优势最薄弱的,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没有形成像上中、复附那样明确的嫡系依赖。25年自招录取中嫡系初中仅占总数的2.17%。

对比之下,上中虽嫡系占比下降,但张宝华仍贡献了大部分生源。华二、复附的嫡系初中虽份额稀释,但核心仍在。交附为了弥补生源缺口,将生源校从53所扩至74所,近乎地毯式扫描,带来的是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

数据之外,校园氛围的差异改变了学生的选择倾向。

去过交附参观的学生说,学校的氛围太卷了,不是想要的学习环境。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交附教学模式的直接体现,之前采访过一个七宝的小孩,他和我讲他的同学在交附读书,现在交附的卷快赶上七宝了,上海小衡水快易主了

作为四校中公认最"卷"的学校,交附的日常被"多课、多作业、多考试"填满,课外活动相对匮乏,学习压力让不少学生倍感疲惫。聪明的孩子往往更有主体性,他们更向往有更多时间自主规划学习方向

面对差距,交附并未固步自封,而是悄悄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变化虽尚在起步阶段,却已透出破局的信号。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小Q班"的组建,需要注意的是交附的“小Q班”并非“丘成桐数学班”。交附将这个尖子生班放在嫡系初中交附杨浦实验培养,去年是第一届招生。这既解决了嫡系生源薄弱,也弥补了四校唯一没有Q班的遗憾,很多家长都在期待这个班级的成绩。

以往交附在自招中常依赖其他三校的嫡系生源补位,但今年交中集团期中考试首次使用同一张卷子联考。将内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标准摸清了生源质量。

如今的四校格局中交附正处在困境突围的阶段。

这种三国杀的形式下,交附的每一个动作都很重要



上海择校升学转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