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升初 正文

闵行凶猛:上海中考的“郊区之王”

上海择校升学转学


教育持续发力,闵行已成“郊区之王”。

2024年,素有“中考大户”之称的闵行,依然交出了高分答卷:四校的到区均分708.8分,仅比“新卷王”松江区低了1.3分。

近年来,分数线高企不下,已经成了闵行最为人熟知的元叙事。

在捡漏故事遍地开花的上海,闵行考生仍在拳拳到肉地拼杀,寸分不让。

教育版图重构,源于新型教育重镇与传统教育强区的激烈竞争,没有谁能一直领先。

如今,论及徐汇杨浦之外的教育强区,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想到闵行。

和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期的松江不同,闵行在中心城区的压力下,全方位突围。

闵行教育,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上海16区。

这个工业老区,到底掌握了什么教育发展的密码?

一、人口膨胀:产城融合的暗面

近20年来,闵行无疑是上海经济发展最耀眼的区域之一。

莘庄工业区、紫竹高新区、大虹桥商务区、零号湾……闵行“以地吸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在经济上狂飙突进。

根据统计部门公布数据,2024年1-10月份,闵行的财政收入依然保持全市第二,仅次于“时代主角”浦东新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迁入闵行,至2023年,区内常住人口已超270万人。

区教育局档案室里的学生名册正随之不断增厚:近三年,闵行的初中毕业生增速达50.5%,为16区之最。

人口密度攀升,旋即诱发了对优质教育的极度渴求。

人口大区的命运总是相似:囿于资源紧张的困境,陷入“内卷”的结构性叙事。

二、后手发育,极尽劣势

徐汇和杨浦两区包夹,中心城区对顶级教育资源隐隐形成垄断趋势。

24年,徐汇有2.3%的考生能够进入四校,而闵行仅1.2%。人口数是徐汇2倍的闵行,四校名额数163,比徐汇少了13个。

这是老郊区的通病:没有先发优势,优质资源总是倾向先来者。

人口与优质资源的倒挂现象,不断催促着闵行。

这个传统的工业老区,在与徐汇一线之隔的土地上想尽办法。

三、资源重构

闵行的办法是“引进来”。

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七宝中学的前身。

事实上,七宝中学来源于两所学校的合并:七宝农业职业学校、和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

1947年,南模在七宝圈地建造新校舍,后将初中部男生迁至此处。

当年的七宝中学,更像是给南模输送生源的造血机器。

但闵行抓住了这个机会,并校后的七宝,进一步缩小与四校间的优势差距。2024年,七宝(不含新疆班)共计13人进入清北,170人进入复交。按秋考人数488计算,七宝的清北复交上岸率达37.5%。

这份成绩单已形成对四校的实质性挑战。

时至今日,七宝彻底甩掉了“南模分校”的紧箍咒,她在民间有了新的称号:“上海第五校”。

七宝的成功,让闵行对“引进来”颇具信心。在这之后,所有引进来的市重点都不负所托,向明浦江和市二梅陇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为补充顶级市重资源,闵行又引入交闵和华紫作为四校分校,向闵行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这两所分校,都在近几年单兵突破,对本部形成强大的冲击。

据交闵高一年级某家长透露,交闵新高一的成绩特别好,“尤其是一班,大考一直是三校(指交附本部、交闵及交嘉分校)前三。”

“高一期末考的时候,交闵的语文均分是三校第一。高二的强基一班,两次问鼎大三门总分第一了。”

在闵行家长的眼里,闵行抓得严,教得紧。他们愿意“用时间换成绩”

这位家长直言:“闵行生源这么好,分校跟本部拼一拼,是很正常的事情。”

四、拼,是闵行的性格底色

最能代表闵行性格底色的,是一号线建设的传奇故事。

1997年,闵行区政府自筹1.8亿资金,将1号线向外延伸4.65公里。

多出来的三站地铁,使1号线的终点站从徐汇区的锦江乐园站,变更为地处闵行的莘庄站。

在这之前,莘庄只是上海的一个蔬菜基地,而沪闵路对面还有一个养殖场。

地铁的到来改变了整个闵行的命运。徐家汇的发展饱和之后,基建已经悄然成熟的莘庄,顺理成章地成了需求外溢的蓄水池。

当所有人质疑闵行这处老工业基地会不会沦为铁锈地带的时候,她逆风下注,用20多年证明,她能赢。

然而在90年代政治场域的生态圈中,区级政府此举带有相当的“越级”意味;另一方面,1号线通车后到底能为闵行带来多大增益,没有任何数据参考。

这是一个神话般的决定。

闵行从“闵大荒”的郊区角色,成功转型。2035年规划,除浦江镇这一飞地外,闵行已被完全划入中心主城区。

如今的城市能级里,没有人再把闵行和其他新城相提并论。

这里的人,敢想敢拼,敢为天下先。

五、教育是区域底色的延续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闵行之光——七宝中学身上。

上世纪90年代,七宝中学正处在最低谷,升学质量在市重点“排末脚”。

1994年,七宝迎来了一位改变她命运的新校长:仇忠海。

仇忠海调任前,他所在的友爱实验中学是吴泾镇的一所农村中学,属副科级单位。而七宝中学是市重点中学,属正处级单位。

这番履新,连跳三级。

时任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的陈儒俊安抚惴惴不安的仇忠海:“你放开手脚去干,在学校发展的过程当中,你的权可以比我还大。”

接手“烂摊子”的仇忠海,用20多年的奋斗,把七宝托举到了没有人敢想的高度

闵行又一次赌赢了。

六、眼泪、失真的标签

闵行的历史塑造了区域性格,对他们来说,成绩的背后不是光鲜的掌声,而是汗水和眼泪。

闵行教育逆势上扬的同时,“鸡血”、“压力”成了被讨论最多的话题。

在一项面向闵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闵行两所学校的抑郁检出率为14.21%,一度引发民间猜疑。

但事实上,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约24.6%。

并且在这项研究中,抑郁检出率最高的,是家长对成绩不关注的学生群体。

资料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两所学校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郭琪等人,上海市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夸大苦难是对勤奋的另一种嘲讽。对于闵行来说,他们更希望被承认努力的意义。

“用时间换成绩”的闵行家长,期待的并不是同情,而是赞扬

有位闵行家长对七宝的“勤奋故事”表达出由衷的赞许:“我10年中考,那年七宝的平行志愿分是584,作为对比,进才是585。到了高三,13校联考的时候,我们光是数学均分就高出10分。我真的很敬佩,七宝是靠努力一路爬上来的。”

在老闵行人眼里,“卷”是带有贬损含义的符号,是某种失真的标签。他们更愿意用“努力”来描述自己。

七、必须付出的代价

闵行义务教育阶段的白名单教培机构有23家,这个数量是徐汇的3倍。

可以说,闵行教育的荣耀背后,是学生和家长双轮驱动的撕裂现实。

这一切无非是选择。

闵行学生的奋斗故事,是闵行底色的微观展示。他们辛苦付出,为自己书写编年体。

白手起家的小人物,荆棘路一定是他的来时路。

闵行就是这样,这个区从未被外界的声音动摇过自己的想法,无论赞扬或质疑,他们始终埋头自己脚下的路。

区政府如此,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

那位毕业于七宝的家长说,“闵行教育,是整个闵行奋斗史的缩影。”

以上,我们对闵行的教育格局做了初步盘点,如果您想参与更深入的讨论,或了解其他各区信息,欢迎扫码联系冯老师。



上海择校升学转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为什么上海教育越来越卷?

为什么上海教育越来越卷?

期末考试结束一位家长在群里吐槽:“孩子每天学习到凌晨,周末排满补习班,但年级排名反而掉了20名。以前总说上海轻松,现在怎么比河南还‘卷’...

小升初 2025.06.25 0 1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