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误区重重,如何做才能避免踩雷
2024.08.05 74771 0

2024年升学季已经结束,对于2025年幼升小的孩子和家长来说,一切已经拉开帷幕。冯老师一直建议家长主动、提前准备,以防在升学关键节点迷茫,还有幼小衔接误区重重,需要注意哪些呢?如何做才能避免踩雷?
今年是民办摇号正式落地执行的第4年,面对新变化——
如果选民办,摇号怎么摇?报本区还是外区?既然读民办小学全凭摇号的运气了,还有必要做幼小衔接吗?
如果选公办,买了学区房就一劳永逸了?人户分离排序真的仅仅在人户一致后面吗?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学校?
诸如此类的问题,家长怎么陪孩子做好升学准备?即将升学的孩子该如何做准备?家长们又能帮助孩子做些什么?
“备战”2025年幼升小的家长们该行动了!
如果你对于2024幼升小各区政策、民办摇号、
学校选择、资料准备等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冯老师
政策梳理、要点解读、现状分析
帮助家长透过数据看升学,更好的了解上海小学入学政策
解析入学常见困惑,培养孩子能力习惯,提前规划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就像孩子学步期迈出的“第一步”,是孩子未来学习生涯里最重要的开端,对于很多新手爸妈来说,不仅疑问困惑多,还有不少容易踩雷的坑。
今天,冯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小衔接家长容易走入的误区,希望即将升学的家长及早重视起来,规避雷区,顺利幼升小!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从狭义上来说,幼小衔接集中在大班下学期,但在广义上,幼小衔接贯穿于3-6岁整个学龄前阶段。
它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很多准备工作也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不能真的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而是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谈起入学,首先让家长感到为难的是选哪个学校。对于2025即将入学的家长来说,挑选一个合适的学校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接的是什么?不仅是知识层面,更是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培养等素质能力的衔接。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幼小衔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标志性阶段的开始。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首先,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误区五:重视物质准备,忽视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误区六:进了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小学既是孩子学习历程的真正起点,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校是继家庭之外引领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既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对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误区七:孩子不适应就随便责骂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
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家校联系、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误区八:家庭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当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对小学的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因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辅导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误区九: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考试和成绩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成绩上面。
升学早准备,入学有底气!
不管你是上海户籍还是非沪籍、不管你位于上海哪个区、不管你家娃还有多久即将入学,你的升学疑问,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不用自己研究政策,所有要点我们帮你梳理清晰,并为你提前规划入学准备,找到适合孩子的升学之选,联系冯老师。
常见问题:
1、2024上海小学入学形势、历年政策与重点解读
从历年小学入学政策演变,解析公民同招及摇号政策下,如何科学规划学习路线?
民办摇号十大关键词重点解读:真摇号、分类计划、分类报名、分类摇号、分类录取、特例、一贯制、调剂、特长生、特色班
公办报名六大关键词深度解读:入学排序、人户一致、人户分离、五年一户、统筹、同类排序靠后
幼小现状,对择校有什么影响?
2、小学入学常见困惑解析
怎样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
孩子专注力差怎么办?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3、小学入学如何准备
学习的前提基础是指哪些方面?
口语表达、逻辑应该如何培养?
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如何提升?
4、上海16区热门学校大盘点,理性选择不纠结
5、择校要点与进阶规划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