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失败不代表与TOP高中从此无缘
2024.05.19 552 0

民办摇号拆盲盒的日子又来了,摇中的家庭可能是欣喜加一点忐忑,未摇中的家庭可能是失意加一点迷惘,并生出疑问:摇号失败了,怎么办?然后,就会有一些摇号失败抱团取暖的群聊,也有人趁机拉生意:摇号X校失败,补救方案找我。如果你真找了,有可能要投资失败。
要我说,摇号失败?不存在的!摇号只有中与不中。未摇中并不代表失败。
因为一系列教育改革之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分隔已经被打破。
原升学体系是名校和精英家庭的双向奔赴
在民办摇号和中考名额分配录取改革之前,一位名校学生就像一个上海套娃,最外面是名大学,第二层是名高中,第三层是名初中,第四层是名小学。层与层之间填充的空气是精英家庭氛围。
名校如何精准套中前一学段的名校学生?它们需要一套筛选机制。精英阶层家庭也需要这一机制,以完成他们的阶层复制。
以往,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可以自行筛选学生。名高中则拥有高比率的自招计划,可进行中考成绩之外的拔尖选拔。
他们筛选的逻辑是什么?选的是资优生,也考虑精英家庭。天赋过人的学生是极少数,只够塞牙缝,还需要在天赋较好的学生中选拔,才能吃饱。天赋较好,群体就太广了。各学段名校都有自己的筛选绝招。
幼升小时,孩子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展露,也没有较完整的外在成绩体系可辅助筛选,于是,家庭被纳入考察范围。有学校安排对家长的面试,考察家长的教育态度和家庭的教育投入。甚至,还有家长问卷中需要填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职业。
小升初筛选的修罗场,武器满天飞。数学、英语、语文都有相关竞赛,各种证书剑光闪闪;小学出身如同正统流派身份,是被筛选的重要指标;机构则是奇门流派,以创新招术名闻江湖,并组织比武局为民办名校筛选。打开每一种武器,上面都写着六个大字:金钱、时间、谋略。
新升学体系打开人才战略和普罗家庭的机遇期
从国家的人才战略角度出发,高分不代表高能,学业成绩优秀不代表创新能力突出,而在国家之间对未来的争夺中,创新人才成为核心发展力。原有的升学路径过度聚焦于分数的追求,每个学段都急功近利地追求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最终损害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而且,阶层复制有可能引发不安定的因素,埋下危机。因此,国家出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民办学校的筛选权,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高中招生,缩小了市重点高中的筛选域,平均分配了一部分优质高中资源。这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升学格局,使得升学路径不再单一且确定性十足。
从虚线到散点,新升学体系的网状布局
如果你是精英家长,那么你也许会怀念那个金光闪闪的旧时代,升学路径无比清晰,家庭的谋略和投入有较为确定的产出,阶层复制也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这种阶层复制培养出来的精英孩子,他看不到高起点给他带来的起跑优势,也看不到升学筛选机制给他制造的确定性,他只看到自己及家庭的付出。享有完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后,他在全球视域中进一步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之路。世界敞开怀抱,拥抱这些具有优异成绩和松弛感的无国界新精英。
如果你不是精英家长,也许你应该收回对摇中民办名校的非优等生的质疑,对名额分配到校以较低分录取市重点孩子的嗤笑(如果曾有)。因为,正是他们在现有招生录取体制下,以信心和勇气对旧有等级森严的学校体系的搅扰,才让整个升学体系具有更多的生长性。在他们撕开旧有体系的裂痕处,有新的东西在生成,新的体系在构筑,你的孩子也因此享有更多的机遇。
如果说,之前的升学机遇以虚线形式存在,精英家庭以财力、资源和谋略将它连通为个体家庭阶层复制的实有路径。那么现在的升学机遇是散点式的网络。牛娃有可能花落菜中,普娃有可能花开民校;菜中头部学生有名高中直通车,民校底部学生很有可能以中职校为归宿。菜中老师遇见更多天赋牛娃,市重点老师见识到原来本区有这么多初中。市重点和民校面临挑战:非顶尖学生应该适配什么样的优质教育;区重点和菜中面临机遇:被锁定的学校层级可能有所突破。
所以我说:摇号失败?不存在的。民校=飞升,菜中=沉沦,这两个等式都不再成立,摇中民校不代表直接锁定高层次升学路径,未摇中不代表与名高中从此无缘。在不同学校,升学机遇散点的分布疏密程度有别,但是,在散点分布较疏的地方,它仍然拥有一个保底的份额,足以为你提供希望。
面对新的升学格局,我们无需为一次摇号的结果而过度焦虑。每一片土地上,都隐藏着希望的种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有侵权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