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白拿了?港府出手新规落地,考试移民被堵死!
2025.08.05 42 0

如果你家最近正在琢磨,是不是该搞个香港身份,让娃走DSE升学通道,那请你——马上停下,先把这篇文章看完。
因为,香港政府终于出手了!一纸新规,直接把那条只挂身份、不用住港的升学捷径给掐断了。

本地生身份不能再空降了
7月31日,香港政府正式发布重磅政策调整:从2027/28学年起,想拿本地生身份,就必须在香港真·实·居·住!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2027届起,至少要在香港住满1年;
2028届起,门槛再升级,要住满两年!

这也就是说,过去那些靠高才、优才、资本投资等路径拿香港身份的家长,再也不能轻轻松松地在内地读个DSE,然后直接以本地生身份冲刺港八大了。
你得真正在香港住,真正在这儿读书,才有资格享受本地生的资助学位和低学费。
为什么突然收口?

其实,这事早就在酝酿。
过去几年,不少内地家庭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后,并没有真的在港生活。孩子一边在深圳甚至更远的城市上DSE课程,一边身份挂靠,一脚踢进香港八大。
毕竟,优势实在太诱人:
DSE考生总数才5万左右,远低于内地高考的1400万大军,升学难度大幅降低;
港八大对本地生的JUPAS录取制度更加宽松,名校录取门槛直接拉低;
学费也是真香,比如港大本地生学费4万多港币/年,而非本地生起步就是20多万港币,四年差出70万+!
于是,大家都心动了,一窝蜂冲进来办香港身份、读DSE、搞捷径。
问题是,这种做法让真正生活在香港、靠本地教育资源长大的孩子压力倍增——本来就不多的学位被挂名考生抢走了,公平何在?
于是乎,一封投诉信点燃了导火索,数据显示:
通过JUPAS录取的受养人子女,3年内暴涨近200%!
于是港府终于坐不住,正式出招。
新规全解析你家孩子还够资格吗?

先划重点:以后能不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请政府资助的学额,得看你是不是住得久不久。
政府划出两类人群、两种学费制度:
第一类:获资助学费(本地生)
要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是香港永久居民,或者有无条件逗留签证;
单程证持有者;
受养人签证,且来港时未满18岁,并在开学前的两年内居住在香港。
特别注意这个“居港两年”——不是身份证上的两年,是真实在香港生活的两年!必须满足:
过去两年里在港读书(全日制学校);
或者能提供出入境记录,显示你每年在港住满270天以上。
第二类:不获资助(非本地生)
以下这些通通归在这一类:
受养人签证但没住够两年;
各类工作签证持有者;
高才通、优才、投资移民等计划的签证家庭;
非本地学生(比如拿学生签证的)等。

一句话总结:光有身份不够看了,要住够才有资格!
这不是一刀切政府也给了缓冲期

对于已经在准备赴港、甚至已经有了香港身份的家庭,港府也不是冷冰冰地立即执行。相反,这次政策推出时间线安排得相当清晰、合理:
2026届:完全不受影响,照旧申请。
2027届:只要在开学前住满1年,就还算本地生。
2028届起:必须住满两年才算数。
这也给了家长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你有两年时间做决策,要么立刻搬来香港住;要么做好缴纳非本地生高额学费的准备。
哪些家庭影响最大?
这波新规一出,不同人群的命运立刻分出三六九等。
不受影响的四类人:
香港出生的港宝,即双非港宝;
单程证来港的内地学生;
已取得无条件逗留签证的投资移民子女;
中五前来港读书的受养人,哪怕是跨境上学也算。
受影响最大的人群:
中五、中六才来插班的受养人,时间根本来不及住满两年;
在内地读DSE的受养人,哪怕考得再好,也因为没真住港被判出局。
所以,过去那种在深圳上学+挂香港身份+考DSE上港大的完美剧本,正式失效。
家长该怎么应对?
如果你家娃还小,现在办香港身份还来得及——赶紧搬去住!
如果你家孩子已经大了,在内地上着DSE课程,那现在就要果断选路了:
要么直接转到香港学校读书,走本地生路径,尽量赶上缓冲期;
要么做好按非本地生身份申请的准备,学费、竞争都比原来高得多;
或者,换一条路——IB、AP、A-Level国际课程,也一样能申请海外大学。
当然,也要考虑到居住成本、学位紧张、学校资源等现实问题。不是人人都能立刻搬来香港,但如果你真心想走这条路,现在不规划,等2028年就彻底来不及了。
写在最后
香港这次对考试移民的整治,可以说是精准打击挂名读DSE的灰色操作,也是在重新划清人才政策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界限。
说白了,香港欢迎实干型人才来发展,但不欢迎只为了薅教育红利、不融入本地社会的过客。
政策是明确的,路线是透明的,机会还在,但门槛更高了——未来谁能抢到港八大的学位,不再取决于你有没有香港身份,而是看你有没有真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学习、付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